為什麼你常常要讓我生氣?

  1. 部落格
  2. »
  3. Sam Li
  4. »
  5. 為什麼你常常要讓我生氣?
作者:  時間:
 Line@嗨投資小幫手  『 募集中 』 

  「為什麼你常常要讓我生氣?」   這一句話在今天所看到的某一篇文章出現,在心裡萌生了不少的想法。在生活中,你我或許都有類似的人生經驗。雖然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在不少人的心裡或許都會引起一些共鳴。可能是陌生人又或許是在你身邊非常親密的另一半、孩子。如果回想到爭執的當下,你會發現好像沒什麼好吵的,卻還是讓你按耐不住情緒化的謾罵與指責對方,甚至會有一種情況是對方根本沒有犯錯,而是因為你個人的預期心理與感官上的不滿足轉移至對方身上,導致兩人都不歡而散的局面。           我知道如果重回現場的情況,大部分的人都會因為面子而打死不承認。   「我哪有情緒化啊!哪有愛生氣!」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只能笑笑的看著面帶心虛,臉色逐漸泛紅的當事人了,因為包含我們本身都時常有可能會犯下這樣的錯誤。試想一種情況,小斌是一個在注意力上容易不集中,不善於表達自我的孩子,媽媽總會要求他在功課上一定要達到某種標準,他也很努力的想要達成媽媽的期望,卻總是無法把成績考好。   在運動方面,他有很大的天賦也樂在其中,無論是田徑、籃球或是棒球都難不倒他,只要討論起運動,眼神便會開始閃閃的發亮,並且快樂的像樂團指揮家一樣不時的揮動著手上的指揮棒。   回到家以後,話還沒說出口就被母親否定,一切都講求功課,她總是會說:「好好的讀書,未來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有好的家庭,能夠當老師當然是最好。」   這樣的個案在社會上可說處處都有,在台灣充斥著一種老觀念且不斷的一直被傳頌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現代的社會裡,只會讀書已經沒有辦法滿足職場與生活上的需求,人們也逐漸的發現只有單純的死讀書是無法領悟生活中許多的意義,有些事情必須親身體驗才能夠有所了解。   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與期盼,而是以個人的過往經驗或是未完成的願望加諸在孩子身上。   小斌甚至曾經萌生自殺的念頭,父母才逐漸的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一旦談論到這一個問題上,母親還是不斷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認為:「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孩子好,他怎麼就不懂呢?」小斌也曾經很勇敢的表達想法:「我真的很努力讀書,但是怎麼讀就是讀不好,我很愛運動,但是妳硬是要把我關在家裡讀書,不讓我做其它的事情…..。」媽媽很情緒化的說:「你還頂嘴!」小斌很無奈的說:「無論我說什麼,妳都不會聽進去的。」   在溝通的當下,媽媽不斷的在強調她是為孩子好,但是在場的孩子卻是很難受的表情,看在眼裡,我們能夠了解為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與期望,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各有才華與天賦,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差異性,引導他在思想的道路上把夢想轉為現實中的一點一滴,或許這樣才能夠藉由親子之間的互動,學習與領悟到一些什麼。」   我身邊的朋友也曾經因為父母的期望而強迫自己依照他們的指示去做,情況可想而知,導致他無心繼續念下去,最後慘遭退學。在下一年當中,很慶幸他還沒有放棄屬於自己的興趣,經由不斷的努力才逐漸走向正軌,直到進入職場工作,母親還曾為此向他道歉。           無論是孩子或是父母,都不該以絕對弱勢與強勢來創造彼此之間的相對立場,而是以了解取代命令,以溝通取代指責,才是維持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與自己能夠對生活與人生有多一些領悟與感情延續上的真正意義。   母親指責著孩子:「為什麼你常常都要讓我生氣?」孩子:「是你自己要生氣的,又不是我讓你生氣。」其實孩子也只是很真實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通常大多數的父母都不願意去試著了解為什麼孩子會說這些話,意義何在?而是先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帶動著情緒來批判孩子態度不佳,對於孩子的內心深處是很受傷的。   到底是孩子要讓你生氣,還是因為妳心中所期盼目標在他身上無法幫你達成而讓自己生氣呢?   孩子需要被教導,父母也是如此,沒有誰不用學習就可以成長,沒有誰可以用絕對的眼光來評價一個人的優劣,每個人都是很特殊的個體,尊重每個人的多樣性,學習接受不同的眼光。       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可以讓自己的眼界與想法變得寬廣,也可以讓自己試著去欣賞每個人所擁有的特色差異性。不要害怕跟別人不一樣,接受它,會讓你更了解自己為何存在。                                                                                                         2014.01.14  Sam  Li
 Line@嗨投資小幫手  『 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