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搞懂政府舉債的影響
作者:
嗨投資官方 時間:
2021-11-25 14:26:52
「你知道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還沒賺錢就得背負25萬元以上的債務嗎?」這幾年我們常常看到新聞或周刊提及政府舉債的事情,尤其是反對黨不斷聲稱「債留子孫」,但我們實際看自己的銀行戶頭,卻又沒有看到這筆隱形的債務,那政府舉債多少,到底這跟我們有什麼關聯呢?
◀訂閱嗨投資官方頻道
要分析對我們的影響,必須先搞懂政府舉債的邏輯。假設把政府比喻為一家企業,主要營收來自於各項稅收、規費及罰款等,至於支出項則包含了公務人員薪資、龐大的社會福利,以及政府相關建設與國防開支,當然,我們前一陣子樂得登記預約的五倍券及加碼券等,這筆錢也都是要從政府口袋裏掏出來的。問題來了,如果政府賺得錢不夠多,但是又急著要花錢,就必須跟銀行借錢,再由銀行發行債權來補足缺口,這就是政府舉債的基本原理。
如果攤開這幾年台灣舉債金額,可以發現未清償的債務確實逐年增加,從民國99年11月底的45,568億元,成長到今年9月底的58,548億元,若平均分攤到每一位國人,則是從每人負擔19.7萬元,成長到每人要扛25萬元。
為什麼會增加這麼多負債呢?近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彌補政府因應疫情衝擊,而編列大筆預算於產業紓困振興所產生的缺口,像是五倍券就編列了1,206.9億元,部會加碼券也框了66億元的預算,都是疫情之前少見的大筆支出。至於每人負擔變多的部分,除了實際舉債金額增加之外,近年來受少子化、人口減少的影響,自然每個人的負擔也變得更為沉重。
政府欠了這麼多錢,又有什麼關係呢?剛好最近美國因為舉債過多,9月29日被財政部長葉倫嚴正警告可能爆發倒債危機,當天美股三大指數就紛紛重挫,連帶台股大盤也下跌325點,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更跳空下跌14塊,可見政府舉債過高,一旦發生倒債危機,都會帶來股市和經濟災難性的衝擊。
那麼這些債務要如何還清呢?歲入趕不上支出,難道就這麼一直欠著嗎?各國政府為了從根本解決債務的問題,多半會從開源或節流做起,所謂的開源就像日本提升消費稅,從原本的8%提升到10%,透過增稅來彌補財政上的缺口;至於節流則是過去常聽到的樽節政策,要不然就是削減社會福利支出。
剛才提到台灣每個人背了25萬元的負債,雖然只是帳面上的分析數字,政府固然不會強制、明目張膽的要求人民幫忙還債,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民眾近年來普遍對勞保、勞退不信任,就是擔心政府未來無力再支付相關社會福利費用,因此政府舉債過多,削減各項社會福利,其實對你我,甚至後輩息息相關。
相信看到前面台灣舉債的累計金額,會有一些人覺得非常驚人,畢竟不是一筆小數字,那麼其他國家呢?要與其他國家相比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單純比較舉債金額是沒意義的,畢竟每個國家的財力並不相同,就像拿大企業的負債與市井小民欠款的絕對數字相比一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專家習慣會以累積舉債金額占國家名目GDP的百分比來進行比較,比例越高,表示債務占這個國家生產總額比率越高,債務問題越嚴重。
目前台灣未償還舉債金額占GDP約35%,相較於鄰近的中國(47%)和南韓(39%)稍微低了一點,如果和日本(236%)相比,算得上是小巫見大巫了。台灣未來也有可能無限制的舉債,達到像日本這麼高的水準嗎?依據目前的遊戲規則是沒有辦法的,台灣各級政府法定債限是40.6%,如果以近三年台灣名目GDP平均值來看,其實還有約1.4兆元的舉債空間。
不過試想這幾年因為疫情衝擊,民眾減少消費,導致民間獲利、政府稅入必然減少,同時政府又必須支付龐大紓困振興經費,所以不難預見可能又會出現財政缺口而再舉債,為了避免過高的倒債危機,在兼顧經濟發展動能下,適當權衡政府支出是必要的,畢竟沒有人希望股市或經濟再次動盪,甚至影響到自己或後輩的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