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7226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端午假期,有位企業老闆諮詢關於期貨與外匯保證金超額損失(over loss)的問題『關於強制砍倉而導致超額損失的部份,期貨和外匯保證金,那一個比較容易發生?』
這問題可分為【市場行為】及【交易行為】來訴說。而訴說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國內期貨商追繳及砍倉規定。
期貨,當維持率低於75%時國內期貨商會發出追繳通知,並要求於特定時間內補足保證金(通常為一天內),如未補足將執行砍倉動作。或當維持率低於25%時立即執行砍倉動作。
國內外匯保證金,當維持率低於85%時國內期貨商會發出追繳通知,但沒有強制要補足保證金,若沒補足保證金,一天會收到一次追繳通知。或當維持率低於50%時立即執行砍倉動作(過往是25%才執行)。
至於國外外匯保證金經紀商,由於每家規定不一定,這邊就不一一表列,論追繳及砍倉規定,確實國內較嚴格,但相對的,也是保護投資人!不少人推薦國外外匯保證金經紀商,其一原因是國外外匯保證金經紀商當超額損失(over loss)發生時不會追繳,不會有法律責任,但我想說的是…WHY要把自己的交易帳戶風險值操作得那麼緊張呢?
英國FCA監管的國外外匯保證金經紀商已緊縮槓桿至1:30倍,據說約2020年澳洲監管的國外外匯保證金經紀商也逐步跟進,高槓桿的交易模式愈來愈會被限制,主要原因在於,劵商也不願意承受無法衡量的風險。
【市場行為】
論突兀其來的風險,期貨與外匯保證金究竟誰較常發生呢?
相信有交易期貨的投資人必定經歷過2017年8月3號,8點45分台指期開盤第一分鐘,成交價急速崩落跌停,震撼投資市場。
當天有不少投資人被依風控原則執行代為沖銷而產生出超額損失(over loss),當維持率低於25%被依風控原則執行代為沖銷,遇到這類的行情,往往砍出來的價格都會延伸出超額損失(over loss)。
再舉一個例子,2018年2月6日,台灣選擇權大屠殺,我們先不談論機制問題,當天的超額損失(over loss)已創歷史最高。一樣當維持率低於25%被依風控原則執行代為沖銷,往往砍出來的價格都會延伸出超額損失(over loss)。
外匯保證金的市場行為呢?
我在外匯保證金這衍生性商品交易了超過十年,最為驚天動魄的市場行為即是2015年1月15日的瑞郎黑天鵝,太多太多投資人的保證金根本抵抗不了損失,超額損失(over loss)到部分劵商直接倒閉,虧損的客戶索幸不賠了 XD
再來,2016年10月7日的英鎊閃崩,40秒GBPUSD跌6%,這天我最有印象『搭乘首都客運去台北的早晨,還沒到站前手機一直彈出成交訊息』。
論市場行為,期貨與外匯保證金市場都有發生黑天鵝的可能,但究竟誰較容易產生出超額損失(over loss)呢?我認為應當回歸到交易行為。
【交易行為】
爆倉這名詞,在外匯保證金這衍生性商品好常聽到喔!這意謂著外匯保證金較容易產生出超額損失(over loss)嗎?OH!NO~我不這麼認為。
由於過往幾年及國外劵商高槓桿的支持(據說有1:888槓桿的存在),馬丁格爾的交易策略如雨後春筍的發跡,這種交易策略就是不停損,需要高槓桿扛交易風險,扛過了就獲利,萬一扛不過就爆倉甚至超額損失(over loss),但有趣的是,這類型的交易根本不需等到市場黑天鵝,只要單邊跑得夠遠夠趨勢,爆倉是遲早的事。往往我們聽到外匯保證金風險較大是錯誤的訊息,這全然是交易行為而導致的好嗎?就好比你交易選擇權,只做賣方又不做保護的多(空)頭價差一樣危險。
在我的交易觀念及實務中,外匯保證金交易風險是極小的,瑞郎黑天鵝及英鎊閃崩我都經歷過,但虧損完全都在可控範圍內,對我來說,只有獲利時可以打到保證金不足,並非虧損可以輸到保證金不足。我常開玩笑的提及,我寧願自己交易不好虧損20-30%而調整,也不允許也不曾發生爆倉甚至超額損失(over loss)。
結論
無論期貨或外匯保證金交易都有黑天鵝事件的風險,至於常態性的爆倉甚至超額損失(over loss)應當回歸到【交易行為】本身,你是否認真及重視風險的存在呢?如果是,風險僅是你交易路途中的一環,並且掌握風險,追求合理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