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2949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金融整併喊了好幾年 台灣的星展銀行在哪裡
台灣目前約有40家銀行,但根據2005年麥肯錫顧問公司評估,台灣銀行業最適合家數是10家,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將台灣與全球各地銀行市場粗略比較後,台灣銀行體系極為分散,經濟發展程度和台灣相仿的國家,銀行體系的整合程度多為台灣的2倍以上,相較之下,台灣銀行家數過多、規模小、業務同質性高。
實際上,汰弱留強,藉由合併壯大勢力,這是各國普遍的銀行整治趨勢,以鄰近之韓國為例,商業銀行的數目,從一九九七年的33家,減至不到10來家;而另一個鄰近之亞洲國家馬來西亞也從54家銀行合併成10個集團。而在2016年台灣仍停留在40家同質性高的小銀行,彼此蠶食日漸萎縮之傳統銀行業務。
既然金融整併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不管是民民併、公民併、公公併,政府要為銀行整併製造誘因,空喊政策,是不會有任何成效,只有誘因被創造出來,企業才會主動去尋找合併的機會,這是在商言商,再自然不過的道理。
因此,總是慢半拍的台灣政府,在高喊金融整併喊了好幾年後,終在104年大幅修正金融機構合併法,增列證交稅、營業稅等免稅範圍,並比照企業併購法規定,希望透過降低合併過程的成本、簡化程序等,提高金融機構合併誘因,為金融業打造利於整併之環境。
這樣的改革,配合目前全球經濟仍屬低迷及前景混沌,低利率的市場環境更是併購的好時機,就台灣而言,若能促成具亞洲級規模的銀行誕生,走上國際舞台,不僅讓台商較易獲得融資之挹注,更是國家之福。
金融整併,我們已落後其他國家好幾年,體質不佳的小銀行過多存在,猶如國內經濟的未爆彈,期盼政府釋出更多利多來提高金融自主併購之意願,也期待具有慧眼與膽識的金融併購案出現,為目前趨於保守的市場帶來刺激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