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1533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0人回應,
10.0分, 最高10 分(2 位評分)
面對大通膨時代來臨的理財策略(上) 張真卿 筆
2020年是相當戲劇續性的一年,3月疫情延燒,當時大家都認為2009年由美國行動裝置開啟的景氣循環將告一段落。沒想到疫情引爆大商機,全球景氣形成K 型復甦,有些受惠產業好到無法想像,有些產業則不支倒地。幸而2021 年各國疫苗陸續開打,預期景氣將逐步復甦,原本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的資金將轉往原物料。各國央行擔心通貨膨脹再現,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試圖壓制通貨膨脹。美國央行FED帶頭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今年3月首次升息1碼,5月4日更是升息2碼,同時宣布6月起每月縮表475億美元。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冰島和台灣都加入升息的陣營。
通貨膨脹這四個字,隨著原物料價格的上漲,成為2022年最熱門的話題。通貨膨脹是指商品或是勞務的物價水準持續上漲。而通貨膨的導因不一,包括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結構性的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心理和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這一次的通膨長期因素是2020 年疫情發生,美國央行為了挽救經濟,降息2 碼,不見效果,再降息4 碼,還是無法挽回頹勢,最後推出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各國央行也紛紛效法,資金經過貨幣乘數的加乘效果,到了2021 年下半年泛濫成災,過多的資金追逐特定的商品,通膨現象自然發生。
中期因素是供給減少所造成的通膨,2021 年以來,因為疫情干擾,碼頭工人出工率不高,海運出現缺櫃、缺船和塞港的奇特現象、海運價格一日三市,除了推升商品的成本,也讓市場上出現缺貨的情形,由於拿不到貨,廠商只好高價搶貨,通路商囤積庫存,市場上超額下單時有所聞。短期因素是中國限電、停電和調高電價的政策,讓全球的生產基地「中國」產出減少,製造成本上揚。加上今年俄烏戰爭開打,俄國和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俄羅斯更是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原料的出口國,供給減少,價格自然飆高。
市場上常用CRB 指數衡量原物料的價格,CRB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Futures Price Index)是由美國商品研究局彙編的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於1957 年正式推出,涵蓋了能源、金屬、農產品、畜產品和軟性商品等期貨合約,為國際商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參考指標。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穀物市場、石油與黃金的價格波動,都會大幅影響CRB 指數的走向。今年年初CRB指數在233到了4月底來到309,短短4個月漲了27%,國際原物料是以美元計價,美元指數創20年來最高價位,接近104。由此可見全球通膨壓力之嚴重已經到難以承受之重。
如果您想要追蹤張老師的研究內容, 知道張老師研究哪些產業與潛力個股~~~~
請訂閱 "張老師的產經週報" : https://histock.tw/event/plan.aspx?no=10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