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1007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提到這邊,就要進入本文的重點了,我認為在保護主義盛行的趨勢下,企業要有大部分資源配置在如何提高生產力,生產力的提升能夠使貨架上的供給充足並且再次讓人類享受成本下降的紅利,而生產力在製造業的表現其實就是自動化的程度,疫情之前就有很明顯的例子,比如鴻海在威州的工廠就是自動化比例特高的類型,所需人力可能用不到原來的1/5,可想而知台積電的美國廠也會有不少比例採自動化,疫情期間全球供應斷鏈這件事則會讓製造業在導入自動化的速度加快,而這就會是疫後製造業的大趨勢,提升生產力,而製造業的生產力提升就能解決多數因為疫情而產生的供應鏈短缺問題,因為機器人不會染疫也不需要隔離。
服務業當然也能導入自動化,比方說餐廳出現送餐帶位的機器人,會泡咖啡及各式飲料的機器手臂,但這部分導入的速度就會比製造業慢,除非機器人已經發展到可以跑業務的狀態,在服務業中最大的成本可能並非人力,而是後台的管理系統,比方說銷貨、庫存盤點、客戶管理、採購、金流,這些東西目前都處於100間公司就有100種方式的階段,台灣最常見的客戶管理軟體就是Line,這其實就是無法有效管理的痛點,所以現階段服務業對比製造業,可能更需要的是整合且統一化的後台系統,也就是軟體的優化。
這也是為什麼半導體如此重要的原因,因為無論是機器人或是雲端軟體的建制都需要高速運算的晶片,除此之外,疫後的最大趨勢應該就是防禦的醫療系統,比如工程疫苗、治療、家庭檢測能量,也就是生物技術領域,為什麼呢?
根據2021年9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發表的白皮書,統計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共16個月,因疫情造成GDP損失為16兆美金,如果20年發生一次,以成本會計除以20,一年有8000億的損失要提列,美國現今一年的反恐預算為1600億美金,而導彈、高階軍事科技預算為每年500億美金,從這邊可以看出即使多年來累積的經濟紅利都可能因為一場疫情而消耗大半,尤其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人類可能需要不定時面對更多未知的病毒,因此要大幅提高未來再遇到相同狀況的防禦能力。
人類從傳統的農業時代,一天農忙10-12小時,發展至今,靠著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以及有效分工,省下的時間及金錢,對我們的好處是能空出雙手,進行更多思考跟研究,也多了更多閒置時間,間接創造出像Facebook、Youtube及 Netflix這樣強大的社群廣告平台,也加快了知識的傳遞累積,來到了現今的生產力高峰,企業要如何搭著疫情之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來使生產力再往上突破,製造業的關鍵在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服務業在於後台管理的軟體建置,背後依賴的是半導體的發展,最後,則是生技領域的防禦技術,如果以上三項皆能有效創新及突破,可想而知人類20年後的世界將如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科幻片一樣,活到100歲是基本、大多數的工作是機器人取代、人類一天工作2-3小時,工作內容可能只在優化機器人的效率、抓錯或者是心理輔導相關職業,甚至一切都是在線上發生,也就是元宇宙,但那又是另一個版本的未來。
張老師產經團隊 李昱賢助教
如果您想要追蹤張老師的研究內容, 知道張老師研究哪些產業與潛力個股~~~~
請訂閱 "張老師的產經週報" : https://histock.tw/event/plan.aspx?no=10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