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1195人瀏覽 |
0人收藏 |
1人追蹤
回顧過往30年的全球景氣,自1990年開始由美國家用電腦帶動的第一次上升循環,到2000年的科技泡沫,為期10年的榮景,而2001起由中國吹起世界工廠的搶料大戰,變成原物料主導的第二次上升週期,最後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停止,為期8年榮景,接著是2009年起到現在又以美國領導的4G及消費性電子帶動第三次上升趨勢,榮景至今已持續來到了第13年,目前看似因為疫情、通膨加上烏俄戰爭,美國FED收資金的速度加快,景氣也進入週期尾端,股市為景氣櫥窗,各國資本市場早已提前反應,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是,下一波景氣的上行週期,會由哪個國家、哪些產業主導?更重要的是,企業該如何應對,在下一波上升循環中調整好體質。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企業們紛紛將產線分工到世界各地,追逐低廉的勞工以及原料以實現最大利益,所以即使身在台灣,大多數的家電背後可能都貼著Made in China,背後是美國設計,由台灣供應的半導體,衣服鞋子呢則是印上Made in Cambodia或是Vietnam,其中用的可能又是從新疆來的棉花,這都是為了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將成本壓縮,消費者也享受到了便宜的商品,但2020年3月開始的COVID-19疫情讓我們看到這樣的分工結構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有一環出問題,就會導致最後成本無法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
比方說疫情封城期間,居家辦公、修繕、健身的需求帶動一大籃子的商品需求,從筆電、家具、汽車、工具機、腳踏車到家用跑步機都接到許多訂單,但是就偏偏遇到前幾年的海運業蕭條,業者樽節支出,不敢訂新船、造新的貨櫃,於是缺櫃缺船帶動的運價上漲,讓許多公司的Shipping部門傷透腦筋,即使順利出海後,又遇到美國洛杉磯港及長堤港設備老舊,效率因為100年前的保護法令而無法提升,貨物又全都塞在海上,如此折騰一波下來,企業這時開始思考這些多出來的運費及時間成本到底值不值,有沒有必要好好思考把供應鏈帶回自己國家就近生產? 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也正式拉開序幕。
全球化的檢討大會開始了,近期的烏俄戰正更加速了這類想法,打個比方,英國的國民美食,炸魚薯條在最近就嚐到了全球化分工的危機,由於炸魚薯條中的魚,是使用黑線鱈魚,其40%由俄羅斯進口,而使用的炸油是葵花籽油,有半數以上來自烏克蘭,恐讓英國的炸魚薯條業者面臨有油無魚的危機抑或是買到了魚卻沒油可炸的窘境。能不能找到替代用油呢?有的。那就是棕梠油,但近期宗旅遊的最大出口國印尼,約佔全球59%產量,實施棕梠油出口禁令,不僅徹底讓英國餐廳絕望,甚至也會讓全球的民生物價再進一步攀升,影響你我的荷包,因為棕梠油除加工為食用外,同時也是各種化妝品、清潔用品等產品的原料。
所以無論是食物或是半導體晶片,都能看到反全球化的動作,美國、歐洲及日本紛紛鼓勵抑或是半強迫台積電到該地設廠房,美國甚至把晶片升級到國防等級的問題,歐洲也訂出自主晶片法,而中國吃過美國人的虧,中美貿易戰之下早就提出了自己的造芯計畫,也是大力補貼半導體,考量到一座晶圓廠從買地到建廠投產大約2-3年時間,我想至少在未來5-6年間半導體設備公司都會很有話題。
人類已經進入到科技主導的時代,試想美國人為了晶片供應問題要求TSMC到美國設廠,但張忠謀提到在美國的生產成本是台灣的6倍,其中可能包括人力、水電、稅等等的問題,那晶片售價要漲幾倍才合理?這還只是生產環節的其中一環,除了晶片,那PCB呢?被動元件呢?組裝廠呢?全部都到美國去,終端售價會是多少呢? APPLE是很標準的品牌商,沒有工廠,都是發包到世界各地以低成本打造出產品,這樣的情況下這幾代的iPhone都要999-1599美金了,你能想像一支從設計到組裝都由美國人一條龍製造的iPhone要多少錢嗎?難道不用漲個3倍以上? 3000美金一支,以後大家一支手機都要用5年以上才回本,手機就晉升為耐久財。
張老師產經團隊 李昱賢助教
如果您想要追蹤張老師的研究內容, 知道張老師研究哪些產業與潛力個股~~~~
請訂閱 "張老師的產經週報" : https://histock.tw/event/plan.aspx?no=10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