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142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這種價錢的問題雖然比較膚淺,但是我想起曾聽過一些人所講的觀點,我覺得不能茍同。任何東西的價格,最基本就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需求大於供給,則價格上揚;供給大於需求,則價格下跌,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任何一件大師的藝術作品,因為其藝術造詣、時代背景、隱含意義及時間等等因素,而產生了收藏的價值;世界上僅此一件,卻很多人想擁有,因此價格會居高不下,甚至增值。而音樂及影像藝術,同樣可能是大師的名作,同樣有其造詣手法及含意,卻因為量產及流傳的容易,而沒有像其他藝術品般的價值,或者說價格。我想,問題是在於手工。名畫及雕刻,由於是大師的親手製作完成,價值當然不是機器量產的同樣模仿物能相比,就算是現今市場上的商品,手工的東西也還是比機器量產的東西來的貴;那音樂和影像的手工物呢?? 大概就是樂譜手稿和影像進行時的畫面手繪本了吧。在mp3等音樂壓縮格式未流行前,人們聽音樂的管道除了電視廣播,就只剩下自己買CD專輯,也因此唱片市場在當時很容易一張專輯就能賣上幾十萬,甚至百萬張,做音樂的人也很快就能賺到口袋滿出來;當mp3造成唱片業的衝擊後,榮景不再,音樂相關的公司倒的倒,關的關,也引起音樂圈對mp3的反彈。這時常常聽到有人對唱片業的批評:「有甚麼好反彈,做唱片這麼好賺,那大家都來做唱片好啦,銷量受影響就該降價呀,不然我們一般工作拼死拼活月薪好一點也才4.5萬,你們動不動平均月薪就一二十萬,哪那麼好,少賺是應該的…….」或許,一張唱片的價格是有向下調整的空間,但是如果說不管大家做甚麼,都要求應該要有差不多的月薪,那這樣對嗎?? 這不就變成共產的齊頭式平等?? 那麼依此推論,如果有人開店做生意,東西賣的嚇嚇叫,卻只能一個月拿個5萬,這樣才公平,那,誰還要自己開店開公司,社會要怎麼進步?? 更何況做音樂也是照著供需法則,音樂做不好,賣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要聽,能夠賣到銷售百萬張,也是靠消費者買起來的呀~我想那些人的想法也許是較偏頗,而現在科技網路的發達,也由不得音樂圈不去接受線上音樂這樣的趨勢,然而消費者和創作人之間也要互相體諒的。創作人除了做好音樂,也應該要利用現在的分享趨勢來做為宣傳工具,體諒消費者的荷包來調整價格;消費者也應該以支持好音樂,好創作的發展來付費下載,購買音樂,才不會造成惡性循環,對雙方也都不會有好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