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除了
鴻海登陸、搶攻A股之外,5月底、6月初最火熱的議題莫過於是MSCI納入A股,也就是財經界俗稱的「A股入摩」事件。到底什麼是MSCI?對於個股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MSCI是什麼?
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初次聽見MSCI,可能會將最後一個「I」誤認為「Index」,其實它並不是指數的簡稱,而是一間公司的名字: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也就是常聽見的摩根士丹利,簡稱大摩,至於摩根大通,簡稱小摩,則是另外一間公司。前者負責證券及投資管理,後者則是一般的商業銀行,這兩間公司當初有歷史上的淵源,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再
Google去了解,本篇不再贅述。
MSCI又與本篇要介紹的指數有什麼關聯呢?在台股,我們有台股
加權指數,可以快速掌握大盤的狀況;在
日本,也有所謂的
日經指數;
美國則有
道瓊、標普和納資達克。而摩根士丹利就是協助設計、定期產出相關指數的公司,涵蓋範圍包括不同國家、產業及地區等。
聽起來沒什麼,不過因為MSCI在挑選成分股有著獨到的方法,會同時考量價格、流通在外股數、交易量、外資投資限制等,選出來的個股多半是具有市場競爭力,且穩健獲利的大型績優股,再給予不同的權重,計算出該指標的指數值。由於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及參考價值,所以全球有無數的金融機構、投資經理人及學者等都會緊盯著MSCI所編列出的指數。真的那麼具有代表性嗎?
以MSCI台灣指數為例,目前是由約100間台灣企業所組成,再依據不同權重所計算出來的。各位只要比對它與
台灣50的成分股,就可以發現二者幾乎完全一樣,可見被MSCI納入的股票,確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它又屬於國際性的指數,個股被納入與否,或者是權重是否被提升或降低,都是許多外資加碼或出脫持股的重點考量因素之一。
而近期吵得火熱的事情,就是在MSCI所編製的全球新興市場指數及亞洲新興市場指數當中,於6月1日將要納入200多檔
大陸A股作為成分股,專家預估可望吸引1100億的海外資金進入,如果依據台灣、
韓國及
印尼先前被納入的經驗,整體股市多半都能長期維持上漲的趨勢,實有助於國內經濟快速成長。
(Sponsored Links)
被納入或被剔除MSCI對股價的影響?
MSCI與
台灣50一樣,各指標的成分股並非永久不變,MSCI目前每季都會調整成分股,以整體台股來看,如果台股獲得MSCI調高權重,如去年,將可吸引全球資金進入投資台股,這就是所謂的摩根效應;至於成分股中被新納入或被剔除的個股,短期內股價雖然都會產生劇烈的波動,但就長期角度來看,市場上仍無定見。
以今年5月15日MSCI公布季度調整來看,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中,除
中國之外,在納入A股的排擠效應下,各個國家均下調權重,其中台灣也從原本的11.34%下調到11.13%,而在MSCI新興亞洲指數部分,也從15.45%向下調整到15.07%,雙降的衝擊,導致當日台股大盤指數下跌約80點,中斷連七漲的走勢。
至於個股部分,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新增
華新科、剔除亞太,仍然維持89檔個股,其中
台積電所佔的權重自原先的30.61%調降到30.13%,調降幅度最大,相反的,
台化則從1.74%調升到2.05%為最多。
華新科於今年四月起即因為被動元件缺貨的原因,股價以銳不可檔之姿飆漲,而這次被納入MSCI台灣指數成分股,更帶動當天上漲24.5元,漲幅高達8.5%;反觀亞太,則從8.77元跌至8.15元,單日跌幅達7.1%。
至於被調整最多權重的
台積電與
台化,其中
台積電當日小跌3元,以230.5元作收;而被提升權重的
台化,股價不漲反跌,當天也是下跌約3元,直到隔日才又反彈回升。由此可知,本次MSCI季調,權重調整對個股股價的影響,比被新增、剔除來得小。
就上述來看,似乎被納入的個股,股價就會上漲,被剔除,股價就會下跌?在這邊必須提醒各位的是,這只能說是本次MSCI季調的巧合現象,股價漲跌影響因素眾多,不可能因為這件事就必能左右大局。例如:2017年11月公布新增的五檔個股,其中僅亞德克有明顯漲幅,其餘有三檔都收黑,而被剔除的四檔個股,反而微幅上漲,因此很難說被納入或剔除對股價有直接的關聯性,不過因為到次月一日才會正式被納入或剔除,所以當月月底通常都會有大量的買入或賣出狀況。
(Sponsored Links)
MSCI納入A股的長期影響
除了本次季調因
大陸A股被納入,導致各國權重下調的影響之外,目前已知MSCI將分五月及八月兩階段納入A股,且專家普遍都預測後續MSCI必定會逐步提升
中國所佔的權重,其餘各國則會因排擠效應而持續減低。倘若真是如此,台股未來還有前景嗎?
金管會已評估後續的影響,初步估計兩階段納入A股將會導致約143億元的外資流出,以2月份外資持有台股資本總額約14兆來看,比例僅0.1%,短期影響或許還不大。
但若如前述所說,MSCI逐漸提升
中國比重、調降台灣權重,長期勢必會產生
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導致台灣資本市場邊緣化。目前僅存的優勢在於台灣資本市場法規較透明,初次上市價格由市場投資人共同決定,而且中小企業掛牌上市比較容易受到投資人歡迎等,如果後續再沒有像
台積電、
鴻海等在國際供應鏈中能扮演重量級角色的企業,一旦
中國大陸逐漸制度化、透明化,資金出走只是早晚的問題。
MSCI可作為重要參考
特別留意,MSCI指數固然對股價有影響,但是只建議各位可列為參考,但並不是進出場的唯一準則,這就像以往全球大學評鑑一樣,評比的項目非常多,能擠進全球前500名的學校,看似很厲害,但依這樣的標準來填寫志願,將來的成就,未必就一定比未擠進前500名的學校強,還是得看學校本身的辦學能力,MSCI對台股的影響也是如此,必須綜合考量企業內部狀況及外部產業環境,才能精準判斷後續走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