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與各位說明過除權息的基本概念後,本次小學堂來分享透過除權息獲利的方式。
參與除權息的資格
首先先跟各位說明到底怎麼樣才具有參與除權息的資格,一般而言除權息有所謂的基準日、交易日等時間點,這些時間點就決定了投資人能不能參加除權息。如果單看它定義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甘木小編就以簡單的圖像化來呈現。
因為一家企業的股票持有人會不斷變動,所以當企業打算分派股利或股息的時候,必須要明訂某一天的股東名冊作為分派的依據,而這一天就是所謂的「除權息基準日」。
而為了方便企業著手處理除權息作業,在基準日前五天屬於「停止過戶期間」,也就是說在這段期間內,這間企業的股票所有權是停止轉移的。
至於「最後過戶日」 ,顧名思義指的是想要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必須在這一天之前完成所有交割跟過戶手續,這樣一來才能確保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股東名冊上。
繼續倒推到最前面的這一天,就是所謂的「除權息交易日」,在當天或之後才購買股票的投資人,都無法享有企業分派的股利或股息日
所以一位投資人如果想參與企業的除權息,最晚必須在除權息交易日前一日買進股票,而且在交易日之前不可以把股票售出,才有機會參與除權息喔。
除了持有時間的限制之外,零股投資人有資格參與除權息嗎?答案是有的。以
鴻海發放現金股利4.2元為例,假設小編持有500股的
鴻海股票,就可以獲得等比例的2100元現金。
(Sponsored Links)
填權息與貼權息
不過就算參與了除權息,上次不是有說除權息之後股價也會同步下修嗎?導致除權息前後投資人持有價值不變,那這樣要如何獲利呢?
基本上到手的現金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想獲利,就必須仰賴手中的股票了。所以除權息之後,公司的股價能不能回到除權息之前的水準,甚至更高,就是持股人參與這次除權息能不能夠獲利的關鍵所在。
如果除權息之後,股價能回到之前的水準,我們稱為「填權息」,這個時候持股人才能說真正賺到了企業發放的現金或股票。
相反的,如果除權息之後,股價並無法回到原先水準,我們則稱為「貼權息」,表示投資人賺了股利,卻賠了本金。
而股價回復多少的比例,我們稱為填息率,例如股價因為除權息而下修5元,除權息後回漲了3元,填息率就為60%。
為什麼在除權息之後,會產生填權息的情狀呢?除了許多散戶會趁此時股價較低時進場,使得股價再次被哄抬之外,另一方面更須考慮到市場主力的想法,他們為了避稅,往往會在除權息之前先行脫手,等到除權息之後再重新買回,雙方力量加乘之下,就產生填權息的狀況。
以
台積電為例,3月19日除息前價格為260元,發放現金股利2.5元,參考價格為257.5元,3月20日開盤價格立即跳升到258.5元,收盤更是回到270元,填息率高達500%。
反觀
鴻海 7月22日除息前價格為85.9元,發放現金股利4.2元,參考價格為81.7元,但到了7月底股價仍落在78元左右,比參考價還低,表示過了一周並沒有順利填息。
至於要怎麼判斷個股會不會順利填息呢?原則上並沒有100%預估準確的方法,建議各位可以從兩個方向去思考。首先是拿過去順利填權息的機率做為參考,如果以往三五年都順利填權息,而且填權息的時間非常迅速,表示該檔個股長期深受股民喜愛,基本上是比較容易順利填權息的。
另一個方法則是要站在市場大眾的角度想。為什麼除權息之後會有人急著想進場?無非是因為這檔個股基本面表現不俗,或者是後續有利多消息,所以買氣才會好,所以想要藉由除權息賺一筆,還是得做點小功課囉。
(Sponsored Links)
股利也要課稅
說明完填權息的概念之後,最後補充介紹申報股利所得稅的部分,依據目前所得稅的計算,股利有兩種申報方式。
一種是合併所得計算,股利部分有8.5%可以抵減,每戶最高可以抵減8萬元;第二種方式則是分開計算,股利部分單獨出來以28%來計算。問題來了 該用什麼方式申報才會比較省呢?
原則上可以以自己的所得稅級距來判斷,如果不加股利收入,級距在40%以下,選擇第一種比較划算、如果高於40% 選擇第二種會比較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