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越是清晰,風險越是被考量。
ISIS的狀況引發的效應越來越大,牽扯敘利亞與反抗軍,再加上
土耳其與
俄羅斯,也牽扯油價,還有
美國的頁岩油都被討論,今天還有
韓國的激進份子支持伊斯蘭國的報導。但是
歐股就是大漲。
當資金被新聞媒體不斷放送時,自有資金都會戒慎恐懼,法人就依照應有的佈局就好,所以當外資放假,台股就越來越沒量,這一點不要說金管會,我們都知道。
昨天傳出全面開放現股當沖,但必須要應對放空漲停鎖住無法回補的應對配套措施,ETF成交量越來越大,其實對於現在國內的投信是一種頗大的威脅,尤其12/14即將開放的S&P500 ETF,對於整體台股成交量有幫助,但也帶來另一個新的訊息,未來不具備利基的中小型股,股價成為冷凍庫的機率越來越高,除非業績或產業有吸引人的地方。
很多人都在討論12月升息這件事,但是我認為意義已經不大,隨著時間的過去,國際事端也越來越多,大
陸股市看來將因未納入SDR,有熱錢湧入的想像空間,這也是MSCI調整權重,台灣不斷地被向下降的主因之一,因此散戶越是容易追蹤的概念,股價越是不漲,像是蘋概,傳產在這種成交量之下更無吸金機會,
中鋼上次股價掉到18元以下是民國90-91年的事了,油價不斷下跌,航運股股價反向一蹶不振,都是資金退潮下帶來的後果。
當資金集中在少數股票時,少數的股票就先拉到本益比10倍附近再說,投資人發現了飆漲背後的業績原因時,根本就來不及買了,也不敢買,
微星與
漢唐都是如此。30倍本益比的高速成長產業因為資訊不對稱,一般投資人只能從小道消息聽到,但是小道消息真的是太多了,每檔都買最後也沒佔到便宜,這就是現況,就像是
可寧衛、
日友、
崑鼎。
投資的確有許多障礙,只能說過去只靠技術分析就有一定的機率,現在在這種成交量下,會變得困難,在股市花的時間越少,操作難度就會越高,虧損了就不打算賣,當然也是操作上的障礙,但這是難以改變的人性。
既然如此,在多空沒有很明顯的分野時,不大幅增加持股部位是最好的做法,賺錢時記得也降低虧損部位的風險才有略為避開不必要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