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回應 |
727人瀏覽 |
0人收藏 |
0人追蹤
1人回應,
10.0分, 最高10 分(1 位評分)
A: 現金股利發放就是所謂的「除息」交易,只是將股票變成現金、並沒有「進帳」,顯然此類新聞,是在加深大眾對存股的迷思。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2/03/23/surplus-distribution-guo/
B: 而把股票變現金,其實拿到的也只是自己的本金。但一般存股(骨)族並未注意到,還以為是額外收入,此迷思也蒙蔽許多人的雙眼。
C: 跟很多人買固定收益金融商品的狀況有些像。不是說不可以有固定收益,而是如果並不是有增加Potential 而來,則只是自己的本。而年金的問題又更嚴重,拿的不僅是自己的本,還拿走了下一代的本。
D: 其實這個部分我也一直不太了解, 是不是因為大部分的公司都有填息的能力, 大家看到除息日後股價又漲了回來, 所以會覺得是額外的收入?
A: 填息與否應該與公司無關,而是後面有沒有人願意接手。在市場資金泛濫,即長時間的低利率環境下,可能會造就出不少買盤。
A: 更讓人驚恐的是,還要繼續找金融機構操作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407/2224157.htm
A: 我在十幾年前,曾經投書中國時報,就是針對四大基金(退撫基金是其中之一)委外代操問題。後來詮敍部長(應該就是隸屬上面提到的考試院),還找我去會面溝通(後來還送了紀念品,好像領帶夾的樣子)。其實我當時就是建議退撫基金,應該將股票放在本身名下,而不可「全權委託」給別人,畢竟將資金過戶給金融機構,無異讓自己成為待宰的肥羊。不過這位主委可能也不清楚,考試院早就曾經分批地委外操作了,只是多數因為績效比公務員自己操作還要糟糕,所以又陸續收回了。
C: 可能在於,許多人還是有分工的心態,覺得把事情的交給專業就好,自己不用管。包含資產是這樣,國家治理也是這樣。然而不肯承擔公民的責任,關心整體,便是為弊案、貪污埋下種子。
E: 目前用來衡量基金的成效,還是以績效收益為主,如果不能改變此思維,還是無法跳脫金融機構的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