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BRIC)中,
巴西、
俄羅斯、
印度、
中國在
中國經濟崛起之後,亞洲的目光焦點就直接轉往
印度。
印度擁有前20大經濟體中,最長日照時數,2010年起就開始實施國家太陽能計劃,因此有利於太陽能產業的發展。2015年6月
中國股市重挫,資金並未因此流入台灣,國際資金經由滬港通撤出後,以外資角度流入
印度高達7億美金。
中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面臨高基期的壓力,只有7%,但是
印度高達7.5%,且IMF預測未來還會逐步升高,相對的
中國則被視為減速,一來一往之間,
印度很快就被國際視為下一個市場。
與
陸股的場外配資(恆生HOMS)一樣,
印度證券市場當然也存在著政府急於解決的影子交易(dabba)問題,資金透過影子交易逃避市場規定和逃稅,
陸股股市的大幅波動使得
印度開始思考未來可能的風險,因為透過影子交易的成交量可能已經達到合法交易的10倍。
但僅就經濟成長的角度觀察,
印度官方對於經濟政策改革不遺餘力,積極增加基礎建設的投資計畫案並推動GST(goods-and-services tax)商品及服務稅稅制整合,引導民間投資意願回升,緩解供給面不足所造成的成長動能的壓力,
印度商工部近期派員至各大品牌及ODM廠,以更優惠租稅優惠,希望廣納全球投資來「
印度製造」,估計
印度政府推行中的各項改革未來應該會持續帶動經濟增長。
大陸的廠商當然也看到這個新市場商機,華為通過
印度政府製造通訊設備的內部審查,將可能成為
中國在
印度首家指標品牌之一,供應
印度製造的手機。除了華為,還有
聯想也將
印度視為海外重要市場,小米、OPPO(歐珀行動通訊有限公司,母公司步步高,總部於廣東東莞)也早就在
印度設立據點。
台灣的廠商也開始轉往
印度布局。新聞報導,
鴻海集團先前在
大陸召開動員大會,希望動員員工到
印度,開出了
中國到
印度就任的員工不僅待遇不會
印度化,甚至會比在
中國高,職位也可能往上跳,目標就是希望以陸治印,用
大陸基層來培訓
印度本地工人,支持
印度工廠。安卓、蘋果的iOS、
微軟的Windows Phone也都來
印度插旗,指名
鴻海代工,市場傳出有意找
鴻海代工的廠家包括小米、
微軟、蘋果、
諾基亞,初估投資額上看200億
美元。還有
宏碁,
宏碁除了用力往
印度銷售PC之外,也打算近期在
印度推出手機相關產品。(目前
印度手機相關產品市佔第一為
三星)。另外,小米組裝廠
英業達、ODM大廠
緯創,目前都傳出被
印度政府拉攏前往投資設廠。傳產中,
中鋼也透過新亞計畫,建立東協十國到
印度供應鏈。
中鋼因為關稅問題必須前往東協設廠,這個計畫也被
中鋼視為前往
印度的跳板,顯然
印度的吸金效應還在不斷發揮。
除了手機,物聯網也可能是
印度重要商機,2014年
印度上網人數已經超越
美國,媒體估計2018年上網人數甚至可能超過五億,成為全球第二大國,僅次於
中國。由於
印度本身就是IT產業的服務外包大國,對於歐美來說,
印度擁有完善的IT外包服務業,全球十大IT人才流入地,
印度包辦五名,且獨佔前四名(班加羅爾、普奈、海德拉巴、金奈)。另外,
印度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
印度人都說英語,可預見的未來,
印度紅利將成為投資市場中的重要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