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今年第一季台股市場的幾項重大事件,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簡稱FII)申請A股上市,並且火速在短短36天就獲准,預計今年五月就會掛牌上市,堪稱近期對台股後續衝擊最大的一件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中對台股影響最大的,並不是指這家企業成功赴陸掛牌上市,而是激勵了其他在台上市的企業想跟進的風潮,一度引發所謂的「A股上市潮」,和相對的「台股下市潮」,一旦這些企業紛紛出走,將資金移往海外,將會嚴重衝擊台股市場。
所謂的A股,其實就是指在
中國大陸註冊、上市的普通股票,以人民幣進行交易,與台股相比,也是有10%漲跌幅的限制,不過每日總成交量是台股的百倍之多,對於許多長年在
大陸設廠經營的台商,自然也想過以子公司的名義在
大陸掛牌上市。
其實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FII,並非第一家台灣企業到
大陸掛牌的公司,日月光的子公司環旭電子(601231)、
亞翔的蘇州
亞翔集成(603929),以及
聯發科轉投資的匯頂(603160),都分別在2012年及2016年掛牌上市。
其
中環旭電子上市當天就從發行價的7.6元飆漲至11.63元,漲幅高達53%,隔天更持續上攻到14.07元,短短兩日就將近翻了一倍。
亞翔集成在2016年年底以7.11元掛牌上市,到了隔年1月20日,就一路飆漲到27.03元,漲幅達到280%,市值為台灣母公司
亞翔的2倍之多。
而匯頂更締造另外一件壯舉,在2016年10月17日以19.42元公開發行,上市後連續跳空漲停,前前後後共出現近20根漲停板,不到一個月的11月11日來到最高點的170.98元,整整翻了7倍之多,市值更遠超過台灣母公司
聯發科。
而近期申請掛牌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相較於前面幾家公司更帶有一點時機運氣成份,在今年2月1日正式提出申請,短短36天就獲准同意,不管
中國大陸是否有所謂的統戰考量,投資人對上市後的股價表現都屏息以待,預期也將上演飆漲的戲碼。而在台股母公司
鴻海方面,當子公司獲批准掛牌上市後,股價連續三天跳空上漲,從3月8日收盤的89.4元,最高來到3月13日的96.5元,最大漲幅將近8%。
(Sponsored Links)
台股下市潮
早在一月
鴻海舉辦股東臨時會時,赴陸掛牌上市的消息就已經鬧得震天價響,當時就有學者及專家提出警訊,認為這樣的舉動將會帶動其他台灣企業效法,果不出其然,目前
南僑(
1702)與
榮成(
1909)都展現出躍躍欲試的態勢。
不過其實台灣企業分拆出子公司到
大陸掛牌上市,對整體台股是利大於弊的,畢竟對企業本身而言,如果子公司在
大陸發展得宜,母公司勢必也能受惠,在台灣的投資人還是能夠受惠,就像是雖然FII預計5月份才會掛牌上市,但已獲准的消息一被證實,就已激勵母公司
鴻海股價的情況一樣。
既然對台股利大於弊,為什麼上至立委、小至一般的投資人還要憂心忡忡呢?主要是擔心企業一旦看到甜頭,選擇在台下市,將資金轉赴
大陸掛牌上市,這對近年來逐漸疲軟的台股,以及投資人的信心,將會是非常大的衝擊。而這樣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就目前新聞報導來看,已有多家券商表示曾接到3至5家公司詢問如何下市的電話,其中包括外國企業來台上市的KY股,更包含了臺灣集團股。
在金融海嘯期間成功以國安基金護盤,曾任金管會主委的曾銘宗,也在前一陣子提出警訊,台灣上市櫃公司約有1500多家,其中有在
大陸進行投資的近1200家,比例高達約8成,而且投資金額合計約2兆,如果以最悲觀的角度設想,萬一這些企業都申請在陸掛牌上市,子公司成長到最後反而取代了在台灣的母公司,甚至逼著母公司下市,將可能嚴重衝擊台灣資本市場。
(Sponsored Links)
又有哪些回台上市的企業
雖然相較於
陸股,台股現階段有點陷入膠著,不過在許多券商的努力之下,仍有部分企業選擇回台上市,且繳交出不錯的成績。例如
康和證券在去年就輔導了2家KY公司回台上市,包括以開發、製造到銷售二極體一條龍的
虹揚-KY(6573),以及製造、銷售散熱風扇的
動力-KY(6591)。
其中
虹揚-KY在2017年9月初以33.6元掛牌上市,之後股價不斷上漲,在11月中上旬來到最高點86元,短短兩個月漲幅高達156%;而隨著全球電競熱潮成長的
動力-KY,在2016年12月以60元掛牌上市,隨即上漲到約97元,漲幅超過60%,也因為公司整體約有70%皆與電競產業有關,因此也帶動同樣專攻電競市場的
曜越(
3540),股價從開盤的29.3元,最高來到30.6元,單日最大漲幅也超過4%。
不過也不是每一檔回台上市的股票都能飆漲,例如製造電子材料的
鼎炫-KY(8499),在去年11月24日以96回台掛牌上市,當天又以158元收盤漲幅超過60%,看起來頗具潛力,不過不到10個交易日馬上跌回120元以下。而百貨類股凱羿-KY(2939),在今年1月11日以156元掛牌上市,盤中最高飆漲逼近220元,漲幅逾40%,不過後續走勢卻差強人意,於2月中旬跌回180元以下的價格。
不只是金錢遊戲
稍長一點投資前輩應該都歷經二十多年前,台灣產業瘋狂外移的那個年代,各產業看似賺到了更低廉的人工成本,但現在回頭看,隨著
大陸、東
南亞人力成本也不堪負荷的飆漲,成本已未必能夠省下多少,更可怕的是產業外移的後遺症逐漸浮現:「工作機會減少。」而這次
大陸推出的對台政策(
中國大陸方面稱惠台政策),以及吸引台灣到
大陸掛牌上市,長久而言也將對台灣產業、資本市場和就業市場造成衝擊,確實是台股、台灣產業一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