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回應 |
34980人瀏覽 |
30人收藏 |
0人追蹤
0人回應,
10.0分, 最高10 分(1 位評分)
部分的投資人在評估當下是否為進退場良機時,會運用許多技術分析的工具來加以確認,例如:均線、MACD、RSI或形態學等分析工具。然而如果僅以技術分析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小編是比較不推薦的,為什麼呢?
過去的投資前輩之所以能夠建立許多技術分析工具,往往是他們嘗試去抓出過去股價變動的規律,進一步歸納而來的,要說它能夠100%料定未來也會按照此規律變化,其實並不太可能;不過要說它沒有參考價值,也未免太過武斷。
反觀企業的股價與其獲利能力之間,多半會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甚至是影響企業股價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畢竟越會賺錢的企業,投資人自然就會越看好它後續的發展,股價自然水漲船高。因此與其把技術分析當作主要評估工具,不如嘗試瞭解投資標的的獲利能力與獲利結構吧!
而評估一家企業獲利能力的指標相當多,其中最核心、最常見的莫過於毛利率、營業利益率與稅後淨利率。
(Sponsored Links)
最簡單的獲利指標:毛利率
小時候玩過商店經營遊戲的人都知道,經營一種產品想要獲利,關鍵就在於:「產品的售價必須高於原料成本。」畢竟當售價低於原料成本,就等於是一門虧本生意,在一般情況下不如關門大吉的好。而這簡單的概念就是所謂的「毛利」,而毛利率則是進一步計算毛利佔營業收入的比率。
毛利=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述所提到的成本並不包括水電、員工薪資、租金等其他費用,而是單純指原物料的成本,也有人稱作「銷貨成本」。例如:大毛在夜市做起紅豆餅的小本生意,一顆售價12元,假設餡料成本大約3元,餅皮成本1元,此時大毛販賣一顆紅豆餅的毛利就為8元(銷貨收入12元-銷貨成本4元=銷貨毛利8元),毛利率則為75%。
毛利率75%算是很高嗎?不一定,必須與同產業的業者相互比較,才能得知表現是否較佳。像是近期筆電代工產業,毛利率大多僅5%左右,此時如果毛利率還能保有10%,就算是頗具優勢的喔!
考量管銷費用的獲利能力指標:營業利益率
然而毛利率高,就表示企業能夠獲利嗎?不一定!因為企業所投入的成本並非只有銷貨成本(原物料費用),還得包含相關的管銷費用,例如:員工薪資、水電油費等。所以當企業靠販賣產品所獲取的毛利無法打平管銷費用的話,依然會產生虧損。
而將管銷費用一併納入考量,就衍生出另一項指標:營業利益率。
營業利率=毛利-管銷費用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例如大毛在夜市擺攤,每月工讀生薪資與水電等管銷費用為20萬元,縱使大毛每月可賣出2萬顆紅豆餅,可賺取毛利16萬元,但每個月下來仍會產生4萬元的虧損。
衡量一家企業最終獲利表現:稅前/後淨利率
除了考量企業經營的本業之外,當然也必須擴大概念至整體營業狀況,也就是業外損益,畢竟本業被業外經營活動拖累,而產生虧損的情況也很常見。所謂的業外損益就是指非本業所帶來的獲利與損失,包含了匯兌損益、利息收入與支付等,因此投資人必須將業外損益的情況納入考量,才能以更全面的角度評估獲利能力,而這也就衍生出第三個指標:稅前/稅後淨利率。
稅前淨利=營業利益+業外損益
稅前淨利率=稅前淨利/營業收入
(Sponsored Links)
三項指標與常見指標的關聯
上述三種指標看起來都有各自的計算方式,但其實彼此之間還是有關連性的,小編就用以下圖表呈現,各位應該就不難理解了。
三種指標除以營業收入,都可以轉換成毛利率、營業利益率與稅前淨利率,其中稅後淨利由於考量的因素較多,因此較常被投資人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例如EPS每股盈餘就是運用稅後淨利計算出來的,EPS與稅後淨利率的差別僅在於分母不同。
由此可知,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常用的判斷指標EPS,其實是由許多數據計算得來的總結論,越深入了解,越能夠釐清一間企業的獲利結構。例如有些企業號稱擁有該產業最高的毛利率,但受限於龐大的管銷費用導致營業利率不高,最終還是會影響EPS表現;相反的,有些企業雖然毛利率並不高,但靠著業外損益大幅提高淨利(例如賣出土地),最後繳出亮麗的EPS成績。不管如何,或許EPS確實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企業獲利能力,但想要釐清企業獲利能力的來源,還是得深入瞭解它的獲利結構。
三項指標的瓶頸
雖然本次新手教室和各位介紹的三項指標,與企業的獲利能力息息相關,但是光靠這些基本面的財務數據,要做出好的投資策略也不太適合,為什麼呢?因為財務報表也不是隨時會更新、隨時會公開發布,所以投資人想透過財報來掌握投資線索,嚴格來說也屬於一種落後的指標。雖然投資市場中講求的先機可能會因此從手中溜走,不過至少投資人可以透過瞭解企業的獲利結構,避免一些潛藏的風險囉!